熱門資訊
咨詢熱線
13856903848郵箱:755601006@qq.com
官網:www.dornbrach.net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肥東路28號
為什么我們大豆主要靠進口?
近日,根據中國海關發布數據顯示:2021年1-7月我國糧食進口量9917.5萬噸,去年同期進口7230.2萬噸,同比增長37.2%,其中大豆進口量占到糧食進口總量的58%。
相比2019年大豆進口量占全國糧食進口量80%的占比,如今雖有所下降,但我們對進口大豆的依賴程度仍然很高。很多人都在疑惑:我國適不適合種大豆呢?為什么每年會進口大量的大豆?如果我投入大豆產業是不是一塊很大的蛋糕呢?
一、世界大豆的總產量在不斷增加,選擇大豆進口是最好的選擇
我們要知道,總體而言,只要能種玉米、小麥的田也能種大豆。據我所了解到的數據如下:
2020年,中國大豆單產132公斤,小麥383公斤,玉米421公斤。
2020年,中國進口大豆1億噸。
2020年,中國小麥和玉米播種面積共計9.5億畝。
然后,這是一道簡單的算術題。如果我們的大豆全部實現國產化,我們需要改種7.6億畝耕地,正好是小麥+玉米播種面積的80%。
最后,它又是一道簡單的選擇題。我們是選擇進口一億噸大豆?還是進口一億噸小麥+兩億噸玉米呢?如果你對這個數字沒有概念,那我告訴你,這相當于賣掉全球糧食市場60%的小麥和110%的玉米,可想而知。
相反,目前世界大豆的總產量卻不斷增加,當下選擇大豆也是一種好的選擇。
全球大豆產量從1992年的1.17億噸增加到2019年的3.42億噸,增幅高達170%。世界大豆的供給格局也是高度集中:一是從國別來看,全球大豆產量最高的國家分別是美國、巴西、阿根廷和中國,產量之和占世界大豆產量的比例為86.8%,其中,美國是最大的大豆生產國,占比達33.9%;二是出口量方面,世界主要三大出口國為巴西、美國和阿根廷,出口量之和占比達89.2%,其中巴西占比就達44.9%,美國占比達35.7%。
二、本質上,我們進口大豆是理性的選擇,在當時是一個沒有爭議的決策
先上結論,我們大量進口大豆是歷史必然的選擇,在當時更是一個理性的決策,只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有些東西發生變化,而政策的轉向通常是有滯后性的,導致目前我們看到這種驚人的進口量以及大家莫名的驚愕。
從加入WTO開始,我們開始了一輪迅速的工業化進程,那時農業生產是降到次要位置的,大量農業用地要被改造為工業用地發展經濟,這是合理的選擇。但有一個前提,就是要保證最低限度的糧食安全,畢竟這是底線。于是在又要與農爭地,又要保證糧食安全的情況下,我們作出的決策就是??诩Z,犧牲其他不關系國計民生的作物。
在當時,大豆就是被作為不重要的經濟作物戰略性放棄,從國際市場采購補充。錯了嗎?在當時沒錯!與大家現在看到的情況不同,在我們經濟發展的早期階段,對大豆的需求與現在是不同的,發展到今天大豆需求如此之大在當時也是難以想象的。
因為大豆在中國一直是作為一種榨油的油料作物,而吃油這件事首先并不是必需品,半年不吃油也不會死人,而且油料的替代作物非常多,如玉米、花生、菜籽等,放棄大豆并不存在明顯的問題。
可發展到后來,有一些變化是無法預估的。這個變化就是隨著我們經濟的發展對大豆的依賴從油脂轉變為豆粕!這點非常重要,油脂的需求量其實很有限,并且替代品很多。但是豆粕作為全球最大的蛋白來源,很難被替代,這就是大豆進口越來越多的一個原因。
當然本質上的原因,也是中國人均GDP從低水平發展到另一個高水平臺階后,居民對植物油的消費增長結束,但是對肉類的消費開始猛增,于是大豆進口開始每年以驚人的速度增加,并且一直持續到今天。
三、最后,相比大米的畝產量,同樣的耕地,大豆畝產量不劃算
有很多人都說大豆平均畝產是200kg,哪有這么高。美國的大豆平均畝產在170-180kg左右,我國的更低些,只有150kg左右。而大米的全國平均畝產是400kg左右。直接比的話,大米畝產是大豆的2.7倍。這還是全國的大米平均畝產,包括了很多只能一年一熟和不太好的耕地。
而且,大豆只能一年一熟,而大米可以一年兩熟,種植冬小麥可以兩年三熟。對于我國南方和華北平原的土地種植來說,畝產的優勢還要大于平均畝產之間的比率。比如:2015年河南小麥主產區平均小麥畝產量多達780.9公斤創新紀錄。對于南方大米主產區來說,可以一年兩熟,一般平均畝產能夠達到600公斤--800斤以上。
就算用平均畝產的差距來算,大米的平均畝產是大豆的2.7倍。大家要注意更新數據,2017年我國進口大豆9554萬噸,接近一億噸。如果要國內來生產這些大豆,需要消耗相當于2.7億噸水稻產量的土地。而2.7億噸是我國糧食產量的45%,2017年我國一共產出水稻2.07億噸。不到1億噸大豆需要的土地比全國一年種水稻需要的土地多多了。
即使大豆畝產和玉米土豆等高產作物比的話,差距還更加懸殊,一般在中等地力條件下,專用青貯玉米品種畝產鮮秸稈可達4.5~6.3噸,籽粒玉米產量在700-900公斤左右。土豆畝產基本在2噸以上,能達到5噸。
可見,對于我國人均土地少,而相對于耕地來說,人口太多了,放棄大豆自給,保證主糧供給本身就是是理性選擇。
最后,大豆作為主糧的副食品,是我們消費的大宗農產品之一。它不僅能加工成為食用油以及豆制品,還能作為高蛋白飼料。我們都知道我國是豬肉消費大國,需要極其龐大的豬肉產業鏈,豬飼料自然也是消耗極其龐大,幾乎80%的大豆都用在了養殖業,所以我國為什么每年都會進口如此多的大豆。
可見,我們看到了政策在當時基于大豆的油脂需求做出的決策是沒有問題的,只不過隨著我們經濟的發展,大豆的油脂角色淡化,作為副產品的豆粕需求爆發式增長,讓所有人猝不及防,發展到現在形成了當前大量依賴進口的局面而已。